本篇文章主要是分享一些受疫情冲击,江苏5万多名导游生存状况引人关注导游转型,路在何方?的相关知识,其中也对疫情过后导游会怎么样的题进行了一些详细解释,现在开始吧!
COVID-19疫情改变了旅游业,也深刻影响了一群人的“工作”,即导游。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的《江苏省导游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江苏持证导游人数超过54万人。
疫情发生以来,带旅游团队的导游们纷纷寻求转型,要么“转战一线”当主播,要么寻找新的就业创业机会。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导游?
“优胜劣汰”,业态变革倒逼导游“自救”
兵马俑导游冰蛋、泰山娟姐、故宫导游毛毛丫头……疫情在全国蔓延,人们或多或少在视频上遇到过户外导游主播。《2022新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直播云旅游”已被过半“Z世代”年轻人接受,11%的人表示“经常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在家“云旅游”。“道路。
数据显示,全国纳入统计的各类文化旅游单位3416万个,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全国约有65万名导游,与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的导游超过10万名。受疫情影响,文旅企业发展面临困难。游客出行受阻,线下消费场景受到。“云旅游”等新业态逐渐成为主流,也为导游的生存提供了机会。
今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万名导游带你云旅行”直播推广活动。来自全国各地有影响力的导游在旅游景点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带领全国游客“云旅行”。
吴导游淮安、淮安小徐、南京大白、南京大顺、南京小福、苏州凤阁、驾鹤扬州、盐城皇帝哥、苏州小阳……打开直播,小编发现,转战直播间的江苏全国导游越来越多,他们还组建了“喜看苏大强”团队。目前,已有50多名导游加入了这个团队,大家一起学习、分享经验,“互相温暖”。
运营抖音账号“南京大白”的王野是一位“90后”。他给自己贴上“地道的南京小家伙,陪你吃喝玩乐游南京”的标签。说起来,王野是江苏首批国家级“金牌导游”之一,曾在2017年全国导游大赛中获得铜牌。2020年行业遭遇“寒冬”时之后,这个身高185米、体重210斤的大个子成了“失业者”。
王野转行开始做网约车,后来又卖保险。但这些工作勉强维持生计,他并不快乐,也没有成就感。后来,王野逐渐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博物馆做高质量的讲解、做定制游、尝试拍摄人文短片。2022年初,他正式“入驻”直播间,开始户外旅行直播。打开他的主页,可以看到从2月6日到6月1日,他一共直播了105场,累计粉丝32万。“这也是一种拯救自己的方式,毕竟我还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王野说道。目前,他已经接到了不少景区、酒店的促销广告,也有了一些固定收入。
当然,转型直播并不是“万能药”。“我收入是负的,每天都带着来直播。”46岁的南京导游王凯琴有些沮丧地说。与80后、90后主播导航的游刃有余相比,70后导游的转型则显得困难得多。王凯芹和她的丈夫都是导游。疫情过后,她的丈夫转行做起了网约车司机,而她则去超市做了收银员。今年年初,王凯芹开始了“主播”转型。截至6月1日,她已直播119场,累计粉丝超万。不过,单纯介绍景点还可以,但一旦开始卖旅游产品,情况就很惨淡了。王凯勤坦言,有时一天只能卖出几十元的商品。但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直播。“一切都有一个过程,我想继续看到它。”
提升自身素质,抢占旅游业“生态位”
在江苏,导游的转型已经开始。
张振浩在南京当导游已经十多年了。2020年,他转型成为户外旅游主播。他平均每年“演讲”数百次,成为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V”。
张振浩告诉小编,2020年疫情过后,省内当地导游普遍开始转型直播,最初是到景区现场讲解。后来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有的人逐渐转向在家讲解人的历史、带货或者“带书”甚至“卖菜”,也有的人转向了酒店、民宿、食品和生活用品店。目前,“云旅游”的变现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是带货和佣金。不过,直播依然大力扶持旅游直播,给予其大量流量支持。他预感到旅游直播将成为新趋势,团队对此还是充满信心的。
事实上,导游的工作内容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转战”直播。张振浩打了个比方一开始,导游大多采用后置摄像头进行直播,镜头面向景区,讲解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随着对直播业务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多的主播打开前置摄像头,将脸面向观众。
“这是为了粉丝‘云旅行’后变现做准备。”张振浩表示,“后疫情时代”,巴士游将成为过去,更多私人定制游将成为首选。让你的粉丝记住你的脸并强化你的视觉印象。当线下旅行恢复时,也许你的粉丝会成为你的客户。很多游客会通过直播账号私信与导游沟通,定制旅游线路。
“无论环境和市场如何变化,优秀的导游都应该快速适应,寻找机会。”国家“金牌导游”、中国旅行社导游季维娜回忆,2020年新型冠状病疫情刚爆发时,她几乎没有工作,就在家学习历史书、学习党认真对待历史,并为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红色旅游做准备。后来,随着南京本地旅游业逐步恢复,她得以迅速接手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团队,成为一名优秀的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团队负责人。-获得“红色导游”。
业内人士表示,只要有“游客”群体,就有“导游”的空间。未来,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仍需要大量从业者,而“导游”行业的“生态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COVID-19疫情加速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导游将不再需要“等待”景区或旅行社的预约,这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后疫情时代”为“新游客”创造机遇
当然,除了“自救”之外,导游的转型还需要各方面的帮助。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为导游队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完善导游队伍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导游评价体系建设,鼓励旅行社实行导游等级与工资挂钩制度,一方面鼓励导游参加等级考试;另一方面加强行业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完善常态化学习机制,开展导游竞赛,提高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苏是旅游大省,历来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去年,文化和旅游部确定2021年“金牌导游”培训共140人,其中江苏9人入选,为全国最多。“我们希望通过‘金牌导游’的示范引导,做好‘帮扶’工作,组织游客或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以提升旅游品质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服务,通过‘导游云课堂’紧扣导游工作实战原创课程。”该负责人说道。
拿了导游证就可以带团“谋生”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创新、能创造、能讲解、能营销、能吃苦的高素质综合型旅游人才。这样的素质模式不仅能满足导游、旅行社行业的需求,也能成为行业的标杆。”以多层次、多类型受到行业和企业的青睐。因此,突破职业局限、立足自身优势,是当下引导导游创新用人的重要理念。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顾志新表示,这需要培养导游专业的学生。这时,除了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技能。
“疫情过后,旅游业出现了很多新业态,比如直播、‘在线旅行’、微度假、轻休闲、乡村旅游、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和多种新工作场景,从城市观光到乡村旅游。假期里,从青山到红文化,从晚年漫游到青年求学,处处有机会,所到之处都有未来。”顾志新建议,导游要立足专业、结合兴趣、着眼长远,尝试跨界就业、“线上”就业,转变思维模式,从讲解转向推广,从团体主导转变。到宣传,从实景到“云”,成为新时代的“新游客”。
业界也抱有更多期待。眼下,让张振浩“羡慕”的是,杭州小黑祝明、普陀山小帅等不少外省户外旅行主播进场时间不早,但粉丝数千万,可能超过整个江苏。导游和主播合起来的也比较多。“这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景区、商家、等的联合推荐。目前,江苏导游、主播仍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希望相关部门的扶持措施也能‘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让各类导游都能在新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张振浩说道。
新华日报路口编辑付琪刘海琴
新华社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王静
本文来自【路口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编号jrtt
对于一些网友们想知道的受疫情冲击,江苏5万多名导游生存状况引人关注导游转型,路在何方?和一些关于疫情过后导游会怎么样的相关内容,本文已有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