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本文主要介绍关于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11年6万多张照片,只想让大山教师的守望被看见,以及晚上尿频繁怎么办对应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每次背着相机走进山里的学校,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教给我知识和人生的大山老师,想起小时候的梦想。
我的父亲是一名山区教师。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去外村教书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周末才能回家。我在家读完小学二年级后,他非要带我去他工作的学校。那是一所位于山区的学校,四面环山,人烟稀少。八位老师留在这里,教六个班的学生。在那里,大山老师的形象深深地定格在我儿时脑海里的底片里课堂上,他们教学生一笔一画地认字,肩上落满了粉笔灰,毫不懈怠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下课后,他们坐在教室和宿舍的老木楼上,迎着山上四面八方吹来的风,聊着三国的君臣将军,人间的暖暖,感叹着他们有悲伤的时候,也有英雄的时候开怀大笑的。
小时候,我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认为能像我父亲和他的同事一样成为一名老师该多好。也就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像爷爷、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孩子王”,站在书声中,陪伴一群群山里孩子们成长。慢慢地,让他们长大。岁月如梭,不为风雨所扰。没想到,读完师范后,我“流浪”到了大山之外,儿时的梦想也渐渐渐行渐远。
2012年,我拿起相机,成为一名摄影编辑。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陆续走进了大山学校。当我看到敬业的老师时,我就会想起已故的父亲和我的大山。老师,我内心深处埋藏的儿时梦想,一次次被感动。
当时我对大山老师的印象就是轻松、洒脱。经过不断的深入采访,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山老师的严厉。我为这些老师采访的学校大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广西边疆地区,群山环抱,森林深处。大多数学校只有一两个老师和几个学生。许多老师既要上课,又要照顾学生的吃饭睡觉,成为山里孩子们的“老师、厨师、保姆”。
但无论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仍然热爱这个充满希望的,为他人树立榜样,不负初心。哪怕黑发变成白发,他们也绝不会后悔。
于是,我决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奉献。11年来,我走访了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按下快门6万多次,拍摄了270多名大山老师,希望看到他们默默的守望和无私奉献。
他们带着青春,一头扎进山里
“80后”教师陆秀芬的职业梦想在大瑶山表悄悄绽放。
卢秀芬,1989年出生,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中梁乡庚饭教学点唯一的老师。2018年,她手里拿着一张纸,背着行李进山。
更凡教学点是一个远程教学点。2019年6月5日我来这里面试时,从金秀县出发,要穿越三个市、三个县。早上天还没亮我就出发了,直到夜里天黑才回到县城。县里的朋友说还有一条路更近,单程需要4个多小时。但该路段路况不佳,山体滑坡时有发生。“如果发生山体滑坡,我一天就无法到达学校。”我们走更长的路会更快。
起初,当地教育部门担心陆秀芬因路途遥远、刚上学不久,无法适应教学点的环境,无法安心留下来教书。当了妈妈,孩子才8个多月大。
没想到,陆秀芬却选择了这座山。在这里,除了短假和寒暑假,她几乎都住在校园里,周末很少回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我最想家的时候。她说,她想念家和孩子,所以她会通过电话或视频与他们聊天,或者看手机里保存的家庭照片。有时,当我挂断与家人的电话的那一刻,我的眼里不知不觉就充满了泪水。
更凡教学点,卢秀芬老师正在给学生们授课。
现场照片更凡教学点,卢秀芬老师正在为学生整理衣服。吕秀芬老师上课时用手机翻看孩子们的照片。
陆秀芬老师在更凡教学点与学生合影。
尽管头发花白,但他们无怨无悔
在一个教学现场,从18岁到60岁,龚守信老师花了42年的时间看着。
龚守新是广西昭平县乌江镇良丰村小学崇威教学点的一名教师。2022年5月25日我去参观时,这个山村教学点正被雨幕笼罩。龚守信是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正在给这里仅有的三名学生授课。教学声和时大时细的雨声,给这个偏僻的山村增添了许多欢乐。
1981年,18岁的龚守信来到这里当了一名教师。没想到,他在这里一待就是42年,直到退休。42年来,大部分时间,这个教学点只有他一个老师。“有一位老师来了,很快就走了。”宫守信开玩笑的说道。他来的时候18岁,现在已经60岁了。他有一头黑发。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龚守信家住昭平县,从家到学校单程需要一个半小时。“他骑摩托车,中间要过渡口。”他说,距离很远。周一至周五他住在教学点,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龚守信42年来一直守望着大山讲台,一脸怀念又释然。他说,刚当老师时,他的重点是防止大山的孩子们缺课。在这个小山村里,他教出了21名大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如果重新选择职业,他想成为一名教师,用知识的灯塔照亮大山更多孩子的美好未来。
在崇威教学点,龚守新老师与学生共进午餐。
龚守信老师正在给学生们授课。
龚守信老师在办公室烧水,办公室与卧室仅一墙之隔。
尽管身患疾病和残疾,他们却不愿离开讲台
王英红老师服用抗药物教学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王英红是广西宾阳县王岭镇中心学校新七教学点的老师。2017年9月,他去医院体检时被查出患有原发性肝,随后接受了切除手术。2018年7月,病情基本稳定后,他主动提出重返校园和工作。如今,他已经登上抗药物的领台5年多了。
2023年2月22日我去拜访时,王英红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他说,他每天早上730吃药去4公里外的学校上课,直到500放学才回家。除了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外,他还给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教授课。每周有20节课。“老牛知道日落已晚,不必扬鞭。我已经58岁了,又病了,我一定要珍惜时间,为乡村教育多做贡献。”
乡村讲台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从教35年,这个讲台给了他太多收获、温暖和力量。
齐心教学点,王英红老师正在准备吃药。
王英红老师正在吃药。
耐得住寂寞,守护“一师一校一生”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位学生……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众多老师守护着“一师住一校”的广袤大山。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歌小学唯一的老师刘贤跃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所学校在鼎盛时期有100多名学生。2019年秋季学期,只剩下刘贤月老师和唯一的学生周雄。
周雄的家距离学校有两公里,父母不在身边。他的爷爷奶奶常年生病,无法每天接送他上下学。他每周周一至周五住在学校,这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都由刘贤跃老师照顾。刘先岳的家距离学校只有几百米,周雄每天都在刘先岳家吃饭。晚上,周雄不敢一个人在学校睡觉,就住在刘先岳老师家。
每天,刘贤月都按时教导这个唯一的学生,放学后带他回家做饭、吃饭、写作业、睡觉。“家里人都去外面住了,我一个人在家,每天都是我照顾自己的孩子,教他上课,照顾他的生活。”58岁的老师刘贤跃说。
在刘贤跃老师家,刘贤跃与学生周雄共进午餐。
刘贤月老师给学生周雄授课。
夫妻俩各司其职,共同守护
在广西天等县金源乡,农志鹏、梁碧莹老师看着牛郎织女。
2017年9月7日,当我背着相机再次深入这座大山时,农志鹏是天等县金源乡金源村龙汉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正在给四名学生授课。梁碧英是金源乡金源村龙涧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教13名学生。
同村的两个教学点中间有两座大山。两个教学点之间通过羊肠步道步行距离为3公里。单程步行需要近一个小时。公路旅行单程需要20多公里,绕山一周。公里。
由于山势阻隔,出行不便,农志鹏老师住在距离龙涵教学点不远的自己家里,而梁碧英老师则带着孩子住在龙涧教学点附近的父母家里。周末,农志鹏老师可以翻山越岭与妻子和孩子在一起。他平时像牛郎织女一样看山。
梁碧英老师说,农志鹏老师调到龙瀚教学点时,他们的孩子刚刚两岁多。如果孩子半夜不舒服,爱人不可能连夜翻山过来帮忙照顾,就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了。那是一头乱发,两行泪水,一肚子的委屈。
当然,当梁碧莹老师忙得无法离开时,农志鹏老师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骑着摩托车绕山转一圈,帮忙给教学点的学生送营养午餐。有时她甚至把这些东西扛在肩上翻山越岭。步行过来。
自2010年调任不同教学点以来,已经13年了,老师夫妇仍然在不同的学校任教。
图鉴左上图为梁碧英任教的天等县金源乡金源村龙剑教学点;右上图梁碧莹在龙剑教学点备课;左下图为农志鹏任教的天等县金源教学点,位于源乡金源村龙涵教学点;右下图农志鹏在龙瀚教学点备课。
插画图片上图梁碧莹老师在龙涧教学点给孩子们授课;下图农志鹏老师在龙瀚教学点给孩子们上课。
农志鹏老师一家三口走在山路上。那天,听说父亲放学要过来,儿子农浩吉非要拖着母亲到离家最近的山坳去见父亲。
拼版照片大图被大山阻挡的广西天等县金源乡金源村,龙涧教学点所在山村和龙涵教学点所在山村。左小图梁碧莹老师在龙剑教学点给孩子们上课。右小图龙瀚教学点,农志鹏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进行课堂辅导。
令人欣喜的是,我镜头下的这些老师的感人事迹广为人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独腿老师”秦兴国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登上领台39年的陶凤英登上《中国好人榜》……
时光飞逝。年仅54岁的父亲去世已经19年了。用知识养育我的大山老师慢慢老了。我从事摄影编辑11年,拍摄大山老师11年。历经11个春秋轮回,一批批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走出大山。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时,我采访的很多老师都回到讲台上,继续耕耘大山的希望和梦想。山岭还是那座山岭,初衷还是一样。
而我也会继续我的初心,继续记录大山老师的故事。
策划赖向东、兰红光
协调员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编辑卢柏安
本文对于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11年6万多张照片,只想让大山教师的守望被看见和晚上尿频繁怎么办的热门内容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本篇文章对诸位网友有所帮助,请关注并收藏本站。
No Comment